是「虛假信息」 還是「不同意見」

總體上加拿大人的性格不是輸不起的,但2021年聯邦大選後的情況仿佛是個例外。時隔一年坊間還充斥著關於個別選區投票結果的臆測——原本不至於如此。2022年1月6日,兩位麥吉爾大學的學者李紫楓(Sze-Fung Lee)和本傑明·馮元楨(Benjamin Fung)在《政策選擇》上撰文稱,卑詩省史提夫斯頓-列治文東選區(Steveston-Richmond East)的保守黨候選人趙錦榮(Kenny Chiu)是社交媒體上錯誤信息宣傳的受害者,在選舉之前趙提出了一項個人法案(C-282)但並未在國會獲得通過。

《環球郵報》刊登了這兩位學者的文章,但質疑了趙錦榮是因為社交媒體上的爭論而導致了選舉失敗的觀點。無論是《環球郵報》,還是李和馮,都沒能列舉出確鑿的證據,來證明北京當局影響了這個華裔人口約有50%的選區的選舉結果。但雙方都認為,用李和馮兩位學者的話說,「不管是誰負責散播假新聞,都有一個明確的動機,那就是重塑有利於北京利益的敘述。」 

站在公眾的立場,我們需要探討:社交媒體上關於趙的個人法案的不同觀點與言論究竟是錯誤信息宣傳(意在誤導民眾),還是加拿大華裔社群內的合法辯論?

趙錦榮的C-282法案,即《外國影響注冊法》,要求對所有與加拿大政治人物或聯邦高級公職人員接觸的、代表或可能被認為代表某些外國政府在行事的人或實體進行登記。

擔心外國勢利影響國家安全非常正確,但起草一份經得起時代檢驗、高質量、有效用且公允的法案,不是有想法那麼簡單,而是需要大量研究、嚴謹論證與廣泛徵詢意見的。如果把法案起草得偏頗與不成熟,會直接導致加拿大民主的倒退——因為它是基於任何與中國有機構性聯繫的加拿大人是外國代理人或潛在代理人的假定。

美國國際政策中心的研究員Tarun Krishnakumar去年七月在《政策選擇》上發表的文章所指出的:「C-282也有局限性,因為它只適用於加拿大政府特別指定的某些國家的委託代理人。換句話說,它並不適用於所有外國勢力影響。從更廣義的政策角度來看,這是有問題的,因為這樣的政策被認為是歧視性的、不公平地針對個別國家。」《環球郵報》的編輯們也是對任何參加中國文化活動的人都要根據擬議的法案進行登記的觀點嗤之以鼻。

顯然,美國智庫研究員或是加拿大主流媒體的這些觀點沒有被界定為「虛假信息」或是外國勢力滲透,但華裔社群內部在社交媒體上的批評意見成為了趙錦榮界定的「虛假信息」與中國政府勢力滲透的「證據」。

趙錦榮引用的一個他所謂「具有誤導性」的社交媒體帖子,該帖子聲稱該法案「將對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它還將損害加中兩國的經濟、文化和技術交流」。

這個帖子繼續說,「雖然該法案沒有列出哪些國家屬於外國勢力,但考慮到加拿大和中國之間的關係⋯⋯(以及趙錦榮的)反華背景,無疑這個法案是針對中國大陸的社團,旨在控制或監督來自中國大陸移民的言論和行為。」

那麼讓我們不妨再來探討一下為甚麼華裔社群裏對趙的法案有這麼激烈的辯論與不同的聲音?

在趙提議的法案中,「外國代理人」被定義為「外國政府、與外國政府有關的個人或實體、主要為追求政治目標而存在的外國政治組織或與此類組織有關的個人或實體」。

而「相關實體」——根據幾個標准——被定義為領導層是「習慣於或有義務,無論是正式還是非正式的,按照外國政府或外國政治組織的指示、指令或願望行事」。

鑑於中國是一個威權國家,人們有理由認為所有在中國合法成立的實體——包括公司、教育機構、校友組織、文化團體和市政當局——都符合外國委託人的定義。如果按照該法案的界定,在加拿大代表這一類實體行事的任何個人或機構與議員或高級公職人員就公共政策問題進行交談,都將被法律要求登記。

也許有人會說登記一下也沒甚麼,但這種一刀切的邏輯很難避免矯枉過正的情況。大到類似華為這樣的中國企業,小到一個文化社團、中小貿易商或是留學生,都可能被像C-282這樣撰寫不成熟的法案進行無區別的界定,理由是他們在理論上都可能接受中國官方的指示。

因此,許多仍然與中國保持聯繫的移民擔心趙錦榮的法案會對他們產生「負面影響」,並且會「損害加中兩國的經濟、文化和技術交流」,這並不奇怪。他們有這種感覺,與其說是麥吉爾大學兩位學者認為的「重塑有利於北京利益的輿論」,不如說很大程度上是出於自我保護。

基於任何與中國有機構性聯繫的加拿大人是外國代理人或潛在代理人的假定——類似泛政治化的界定或假設在上世紀中期的美國與中國都帶來了極大社會危害,所以歷史提醒我們,在起草和推行法案時需要特別警惕與慎重。 

像李和馮兩位學者那樣,在沒有仔細論證的情況下就認定「選舉造謠」已然不嚴謹。更糟糕的是,有人暗指一些史提夫斯頓-列治文東選區的選民因為「批判性思維能力弱和⋯⋯(缺乏)處理虛假信息的訓練或經驗」而投下了反對趙先生的選票。

難道我們加拿大人捍衛國家安全的方式,只有通過給自己的同胞(尤其是華裔加拿大同胞)造成泛政治化的不安全感、假定他們都是一群沒有自身判斷能力的中國政府散布虛假信息的接收者與傳聲筒嗎?難道只要沒有把票投給某個政黨,選民投票的合法性就被輕易剝奪了嗎?這些觀點背後的邏輯、法理與批判性思維又在哪裏呢?

李和馮兩位學者說的沒錯,「反對⋯⋯中國共產黨的立場並不意味著是保守黨或反華」,這個觀點是準確的。他們應該同時補充一句:不投票給保守黨並不意味著這個選民是虛假信息的輕信者或中共的支持者。

究竟是接受不了虛假信息,還是接受不了不同意見?民主的精神是甚麼?加拿大國家利益又是甚麼?恐怕市面上觀點太多,而事實論述太少。民眾自有公評。撰文:胡元豹

The original article appeared in Sing Tao, 18 April 2022. 

< Back to: Publications